新華社北京4月10日(記者顧瑞珍)由我國科學家建議和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(IODP)349航次在我國南海成功結束。
  桑希模�349航次是為期十年(2013—2023)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啟動後的第一個科學鑽探航次,共歷時62天,其目的是鑽獲大洋玄武岩和南海海底關鍵沉積層樣品,揭示南海海盆演化過程及其與中生代以來東南亞構造和氣候的關係、相應的深部地幔過程∩ODP349航次採用我國和IODP聯合資助的方式,使用美國“決心號”科學鑽探船實施。
  桑希模�349航次共進行了5個站位的鑽探取芯和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,鑽探深度共4300米,其中沉積岩取芯約2300米、基底玄武岩取芯約200米,獲得的一大批珍貴地質樣品使今後較全面、深入開展南浩學研究成為可能。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在現場初步完成了大量的地質、地球化學、地球物理、微生物等多學科測量和分析工作。截至目前,航次計劃任務已經圓滿完成,就初步分析結果,取得三方面的重要發現:
  一是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。本航次首次實現對南海海盆洋殼玄武岩的鑽探,取得海底擴張形成的玄武岩樣品,使精確確定擴張時代與岩漿活動過程成為現實;通過利用微體化石和古地磁測定,初步標定了南海東西兩大海盆的年齡。
  二是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的大規模火山噴發。鑽探發現的多層玄武岩和多層火山碎屑岩,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有過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。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,和海底擴張如何停止的歷史過程,提供了全新的線索。
  三是發現南海深海盆反覆變化的沉積歷史。鑽探發現了大規模的濁流沉積,和多期次的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,還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發現有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岩,這一結果表明南海形成以後有過複雜多變的沉積環境,是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演變歷史的寶貴證據。  (原標題:由我科學家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結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53pispx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